情境

在書信的第一主要部分,保羅系統地解說了神如何藉著對耶穌基督的信心,顯明了祂的義。在這一部分的結尾,他讚頌了神向猶太人和外邦人施以憐憫方面至高無上的智慧。書信的後半部分主要是對基督徒實際行為的勸勉。對基督的真信心必須是活出來的,不僅僅是理解了就好。本章節中,我們將查考書信這部分的介紹、神賜予恩賜的運用,以及作為信徒的我們應該如何與他人互動。

關鍵章節

(12:1, ESV)

你知道嗎...?

  1. 「靈裡的」(12:1《中文標準譯本》):這個詞,在一些聖經譯本中也翻譯為「理所當然」,意思是「屬於理智的範圍,而非感官的」。[ref]
  2. 「通過察驗,你們可以分辨」(12:2《和合本》和《中文標準譯本》):這節經文中的「察驗」和「分辨」在希臘語中實際上只有一個字詞:dokimazein,它的意思包含了察驗和透過試驗證明。
  3. 「彼此推讓」(12:10):希臘字詞在這裡被翻譯為「超越」有幾個可能的意思。字詞可以表示「先走並帶路」以及「看待(某人)比(自己)更高 」。[ref]
  4. 「要彼此同心,不可心高氣傲⋯⋯」(12:16《中文標準譯本》):在希臘文中,這兩個命令基於動詞「思考」形成了一種對比。萊克瑟姆英語聖經(LEB) 試圖按照希臘文字面的意思翻:「彼此想同樣的事;不要妄自尊大」。[ref]

大綱

逐段分析

  • 12:1–2

    1.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這句開場白如何與羅馬書前半部分(第一至十一章)之後的教導相關呢?

    •  
    •  
    •  
    •  
    顯示答案

    「所以」這個詞表明保羅的呼籲與前面的教導相聯係,並且是以此為基礎的。到目前爲止,保羅一直通過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來闡述神的義。世人都犯了罪,正是藉著神的恩典和基督耶穌的救贖,我們才得以稱義 (羅 3:23-24)。救恩的恩賜是建立基督徒生活教導的基礎。這就是保羅「以神的慈悲」勸勉信徒的原因。換句話說,作為神憐憫的領受者,我們有義務過一種配得我們被呼召的生活。神的恩典是我們將身體當作活祭獻上,聖潔的和蒙神悅納的最終動機。

    隱藏答案

  • 2.

    保羅本可以較籠統地寫下,「將你們自己獻上⋯⋯」。你認為具體說明「將你們的身體獻上」有什麼意義呢?

    •  
    •  
    •  
    •  
    顯示答案

    「身體」代表了具體的行動與生活型態。我們對神的虔誠不僅是一種與祂的內在關係,必須也透過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實踐出來。我們的信心體現在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見的,嘴巴所說的,雙手所做的和雙腳所去的地方。羅馬書中緊隨其後的勸勉與具體使用我們的身體來榮耀神有關。我們過去曾經把我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但如今我們要將我們的肢體獻給神,作為義的器具 (羅 6:13)。

    隱藏答案

  • 3.

    為什麼將我們的身體獻上是一種屬靈的敬拜呢?(見「你知道嗎⋯?」有關「靈裡的」條目)

    •  
    •  
    •  
    •  
    顯示答案

    在舊的約之下,敬拜神包括給神帶來禮物和動物祭品。但在新的約中,我們要效法基督,藉著順服將自己獻給神 (比照 來 10:5-10, 13:12-13)。那聖潔和神所喜悅的祭物就是將自己的身體獻給神,好叫我們過義的生活。這也是福音的目的 (比照 羅 1:1-6, 16:25-26)。

    「靈裡的」一詞翻譯成希臘文是 logikos,意思是屬於理性的而非感官的。屬靈的敬拜是種對神的誠心,源自於內在的轉變。它的特點是一種由聖靈(屬於理性),而不是來自肉體情慾(屬於感官)引領的生活方式 (比照 羅 8:5-9)。相同的思維,彼得也寫到有關我們當奉獻給神的靈祭 (彼前 2:5, 9-12)。

    隱藏答案

  • 4a.

    花些時間簡要地預覽第十二至第十五章中關於基督徒生活上的教導。然後解釋第二節中的命令。

    •  
    •  
    •  
    •  
    顯示答案

    世界的意識形態和趨勢經常會迫使我們順應世界——像不信的人一樣思考和生活。然而聖經教導我們要改變過來,藉由心意的更新來做到這一點。我們從前活在悖逆之子當中,在肉體的情慾中,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 (弗 2:3)。但現在我們蒙神所召,要領受祂救贖的恩典。我們必須脫去舊人,在心志上改換一新,穿上新人,就是那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弗 4:22-24)。

    這段經文中具體的勸勉告訴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究竟意味著什麼。他們教導我們要有一種與不信神的世界中無神價值觀和方式截然不同的心態。

    隱藏答案

  • 4b.

    在這些章節中取出三個教導,並舉例說明更新和變化的含義。

    •  
    •  
    •  
    •  
    顯示答案

    以下是從這些章節的教導中摘錄的幾個例子,何謂不要效法反倒要變化的含義:不要驕傲和紛爭,而是要服事基督身體中其他的肢體 (羅 12:3-8)。不要虛偽或別有用心,而是要真誠的去愛 (羅 12:9)。不要報復,而是要祝福那些逼迫我們的人 (羅 12:14-21)。不要毀謗公僕,而是要尊重當權者 (羅 13:1-7)。不要只考慮到自己的需要,而是要體貼軟弱的 (羅 14:1-23)。

    隱藏答案

  • 5.

    心意的更新對於被改變過來如何是至關重要的呢?

    •  
    •  
    •  
    •  
    顯示答案

    新的生活開始於新的思維,既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因此,保羅力勸信徒向罪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當看自己是活的 (羅 6:11)。正確認識我們作為神兒女的新身份,會激勵我們活出新的生命。除了我們的自我認知以外,神也賜給了我們聖靈來更新我們,幫助我們有基督的心,並把基督的教導記在心裡 (比照 林前 2:12-16; 多 3:5-6; 約 14:26)。我們若聽從聖靈的引導,以聖靈的事為念,我們就能夠治死身體的惡行,過上新生命的生活 (羅 8:1-5, 12-14《中文標準譯本》)。

    隱藏答案

  • 6.

    解釋我們要如何察驗出神的良善、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  
    •  
    •  
    •  
    顯示答案

    根據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一節,察驗出神的良善、純全、可喜悅旨意的能力來自於心意更新而變化。過去,我們的思念是虛妄的,心是灰暗的 (羅 1:21),但現在,我們在罪上死了,向神是活著的。我們的價值觀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新觀念使我們能夠察驗神的旨意。

    然而,察驗和分辨神的旨意是一個過程。每一天,當我們致力行善和作對的事情時,我們都在學習分辨什麼是主所喜悅的事 (弗 2:9-10)。當我們的愛隨著充足的知識和各樣的見識多而又多的增長時,我們就更有能力可以辨別是非 (腓 1:9-10《中文標準譯本》)。

    用更實際的角度來看,辨別神的旨意是一個學習過程。神通常不會用聲音對我們說話,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該做什麼。有時後,我們也不確定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這時,我們需要用神的話語來衡量我們的優先次序和思想。聖靈也會在我們裡面運行。有時,我們從事情的結果中學習到,我們的決定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討神喜悅。那也成了一次吸取的教訓,使我們下一次將能夠做出更好的選擇。正如在許多其他的訓練中一樣,遵行神的旨意需要不斷地鍛鍊和練習 (來 5:14)。

    隱藏答案

  • 12:3–8

    7a.

    第三節的教導與第二節所教導的心意更新有什麼關係?

    •  
    •  
    •  
    •  
    顯示答案

    第三節教導我們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這提醒我們要恰當地看自己,是對前一節心意更新而變化勸誡的實際應用。如今我們屬於基督,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就應該以神為中心。這意味著明白神對我們的旨意,以及祂指派給我們的特定恩賜,以建立基督的身體。有了這樣的新心態,我們就不會拿自己與他人比較,不會試圖超越別人,也不會輕看那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人。

    隱藏答案

  • 7b.

    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是什麼意思?

    •  
    •  
    •  
    •  
    顯示答案

    「看得合乎中道」翻譯自一個希臘單詞 sōphronein,在一個希臘語詞典中定義為「能夠理智或心智健全地思考」和「謹慎,專注於自制」。[ref]

    在羅馬書十二章第三節,聖經指示我們不要高估自己,要適中地看待自己。接下來的幾節經文將解釋如何做到這一點。

    在信仰的團體中,我們不是中心。神已經委託每個人施行某種恩賜為了建立教會,直等到我們所有人達到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弗 4:7, 11-14)。與其藉著自己的能力來提升自負的心,我們更需要把自己的才能看作是從神來的恩賜,為了達成祂的旨意。我們要多加善用神賜予我們的才能,與身體的其他信徒同工,以實現一個共同的目標。

    「信心的大小」這一句話引伸出不同的解釋。但其中一種理解是,這經節鼓勵每一位信徒以神給他的信心來運用他的恩賜。信心在此上下文中,特別涉及到我們恩賜的使用。換句話說,當我們用神來的才能彼此服事時,我們當堅信是神召我們在特定的領域作事奉的,並且我們在實行任務時要忠於神。

    隱藏答案

  • 8.

    銘記基督的身體裡我們都有不同的功用,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  
    •  
    •  
    •  
    顯示答案

    既然神已給身子不同的肢體賦予不同的功用,那麼信徒之間就不應該有任何的競爭。相反,各種各樣的功用都應相輔相成,為了整個身體的益處和諧地同工。事工是團隊精神,不是獨角戲。

    隱藏答案

  • 9.

    你發現神賜予你的特定恩賜了嗎?你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它呢?

    •  
    •  
    •  
    •  
    顯示答案
    (無答案顯示)
    隱藏答案

  • 12:9–21

    10.

    真誠的愛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有什麼關係 (v. 9)?

    •  
    •  
    •  
    •  
    顯示答案

    愛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林前 13:6)。我們對他人的愛與遵守神的誡命是不可分割的 (約一 5:2)。寬容罪惡是放縱,不是愛。附和別人所犯的錯事看似是有愛心的,但是這樣做只是在傷害他們。如果我們是真心實意地愛一個人,我們會希望給那個人最好的。幫助他們由惡轉善才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

    隱藏答案

  • 11.

    解釋「恭敬人,要彼此推讓」 (v. 10) 是什麼意思。(見「你知道嗎?⋯」有關「彼此堆讓」的條目)。

    •  
    •  
    •  
    •  
    顯示答案

    英文標準版的翻譯,「在恭敬上要彼此超越」似乎意味著競爭,但這不是保羅的意思。如果我們遵循希臘單詞的第一層意思,既「先走並帶路」,這裡的教導是,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做可敬的事情,不要在這事情上落後於其他信徒。如果我們採用這個詞的另一個意思,既「看待(某人)比(自己)更高 」,那麼保羅就是在鼓勵信徒彼此之間要看待別人比自己更高,更值得被尊敬。

    隱藏答案

  • 12.

    反思第十一至十三節的教導。想想你需要在哪些方面改進。

    •  
    •  
    •  
    •  
    顯示答案
    (無答案顯示)
    隱藏答案

  • 13.

    討論應用以下教導的實用方式:a.「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v. 15);b.「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v. 16):

    •  
    •  
    •  
    •  
    顯示答案

    a. 「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v. 15):

    培養同理心的第一步是真心實意地關心別人的福祉。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花時間得知其他人好不好,有時只是簡單地聽聽他們的故事。下一步是學會在他人所處的任何情況下,在他們身旁支持他們。當一切順利的時後,與他們一起分享喜樂的時刻。當他們在受苦的時後,陪在他們身旁,與他們一起悲傷。很多時候,那使人振作的不是我們所說的話,而是我們的陪伴。

    b.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v. 16):

    要能俯就卑微的人,我們切莫自視甚高。我們需要以神的價值觀來看一個人的價值,而非以世界的標準來看。例如,世界可能輕視貧窮的人,因為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所有物,無法用華麗的飾品來裝飾自己。但是在神的眼中,他們和富人一樣地珍貴。當雅各因偏待人責備他的讀者時,他提醒他們說:「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叫他們在信上富足,並承受祂所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國嗎?」 (雅 2:5) 當我們看那些卑微的同靈並不低於我們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會與他們團契並關心他們。

    主耶穌同樣也教導我們,不要輕看弟兄中一個最小的 (太 18:1-5)。這要求我們首先要謙卑地像小孩子一樣。這樣我們就不會看低任何人。此外,我們必須記住,即便是弟兄中一個最小的,對主而言也是重要的,所以我們向他們所行的一切善事,都是做在了主的身上 (太 10:42, 18:10, 25:31-46)。

    俯就卑微的人始於小小的慈愛之舉。例如,在教會裡,有一些人往往容易被忽略,不管是因為他們沒有朋友,行動上有些不方便,還是比較害羞。每當我們見到他們的時候,我們會上前打招呼嗎?用餐時,我們有和他們坐一起嗎?當我們在教會沒有見到他們的時後,我們是否會去了解他們的情況呢?

    隱藏答案

  • 14.

    我們如何能夠以善勝惡呢 (v. 21)?

    •  
    •  
    •  
    •  
    顯示答案

    這段經文教導我們不要以惡報惡,而要善待那些得罪我們的人。第二十節中引用的諺語,使用把炭火推在仇敵頭上的類比,描繪了我們的善舉實際上可以使我們的敵人改變,他們會捨棄邪惡轉向良善的。

    隱藏答案